一般电镀镍的工作温度都控制在40~60℃的范围之内,而珍珠镍电镀的温度文献报道一般控制在50~60℃,因此,本实验将电镀温度控制在55℃左右。另外,本实验选择以瓦特镍镀液为基础镀镍溶液,其中硫酸镍(NiSO4•7H2O)的含量在280~400g/L范围内,氯化镍(NiCl2•6H2O)的含量为40g/L,硼酸(H3BO3)的含量为40g/L。
珍珠镍电镀添加剂大致可分为三类。
*类以镀镍初级光亮剂为主要成分,如糖精钠、2,7-苯二磺酸钠、对甲苯磺酰胺、萘三磺酸钠等,这类光亮剂可单独使用,也可混合使用。其主要作用是增大镍沉积的电化学极化,使镍沉积的晶粒变得细小,同时还可以减少镀层的内应力。以糖精为例,其用量大概在0.2~2g/L的范围之内,如果用量过低,镀层发乌且镀层珠光效果不显著;如果用量过高,会影响镀液的稳定性。
第二类主要由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构成;还有中心为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,这些杂环化合物有吡啶、喹啉、咪唑啉和其它相类似的物质,如电镀光亮镍的光亮剂的中间体吡啶嗡盐(PPS,PPS-OH)等。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将几种混合后加入镀液之中,其用量*好在20~100mg/L的范围之内,用量过少,珠光效果不显著,且镀液出现珠光的时间变短;用量过大,镀层的脆性增大,且结合力不好。
第三类添加剂主要是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构成,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、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等。在电镀过程中,这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镀液中达到了浊点,形成了无数分散在镀液之中的小液滴,并吸附在镀件表面,其主要作用就是阻止镍离子在该处进行电沉积,使镀层表面在宏观上出现无数个小坑,其尺寸与小液滴相当,从而产生珠光效果。添加剂的用量一般在20~100mg/L的范围之内,如果用量过少,镀层的珠光效果不显著;但如果用量过大,镀层的拉应力和脆性显著增大,且镀层发乌,镀层珠光效果的质量明显下降。 此外,还可以在镀液之中加入不同种类的镀镍光亮剂和整平剂,使镀层更加平整,且可以得到不同光亮度和白度的
珍珠镍镀层。